掌握高齡健康第一步,認識肌少症

編輯者:Right Time編輯群
2023-06-21
老人的 肌少症 該怎麼應對

老化是隨著時間累積出現細胞衰弱的結果,這個過程有四個主要特徵:系統器官儲備能力下降、體內穩定狀態的改變、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下降,以及對壓力的適應性下降。老化的過程,會逐漸出現身體機能失調的狀況,使人更容易患上疾病。

老化的生理變化

老化的生理變化,容易造成肌少症情形

肌肉力量下降

年紀增長,肌肉量會開始流失。根據研究統計40 歲以後肌肉量每年減少 0.8%、 70 歲以後肌肉量每年減少 1.5%、80 歲比起 20 歲少了 40%肌肉截面積,這些變化可能導致步態速度減慢、著地時間增加,步幅和步頻都有所減少。

關節靈活度降低

關節柔軟度跟活動度會降低,70 歲以上的老年人一半以上會有關節炎問題,其中退化性關節炎(osteoarthritis)佔最多數。可能是因為軟骨細胞隨著年齡減少,造成軟骨組織中重要的細胞無法正常代謝,在受傷或磨損後也無法修補。

腎功能下降

老化也會影響腎功能,40歲以後腎絲球過濾率每年可能減少1%。雖然血清肌酸酐數值可能會保持不變,但因為肌肉量下降。實際上腎功能是下降的。老化也導致腸胃系統的變化,例如消化不良、味覺改變食慾下降、糞便失禁等。

記憶、學習能力下降

老化還會影響記憶和學習。初級記憶和新知識的學習能力可能會隨著老化而明顯變差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大腦體積和血流量會逐漸減少,大腦皮質會變薄,這在前額皮質、內側顳葉、小腦和海馬迴特別明顯。另外神經傳導物質隨年齡變化:多巴胺下降,影響認知和動作;血清素下降,降低突觸可塑性,可能與抑鬱症/痴呆症有關。

肌少症的篩檢與診斷

老人 肌少症 的篩檢與診斷

肌少症可以透過篩檢、自我檢測去初步評估,主要分為照護機構跟社區預防兩部分。在醫療院所或照護機構照護的人,因為多有慢性疾病或行動不便、表達困難等問題,需要透過不同方式評估跟了解下述疾病與狀況。很多長期輪椅或臥床的病人都屬於高風險族群,甚至短期行動不便,但無相關復健或訓練計畫的病人也都要注意。

社區年長者因為大多具有基本生活能力,可以透過SARC-F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的內容,快速了解病人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,另外加上小腿圍的SARC-Calf問卷,更有效篩檢。若問卷結果異常,會建議進一步至醫療院所評估。

主要的診斷是評估肌肉力量、體能表現、肌肉質量這三個部分:

  • 肌肉力量:檢測握力
  • 體能表現:6公尺行走測試、5次起立蹲下
  • 肌肉質量:身體組成分析、骨密度測量儀器

這些數據都有研究公認的診斷,台灣可以參考亞洲肌少症的專家共識標準,只要經過專業的人士測量評估,大約5-10分鐘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肌少症。

結論

台灣65歲以上老人有7-10%罹患肌少症,推估有30萬人,但是大家對於這個疾病的了解不夠多,高達80%的人不知道自己有肌少症。肌少症造成的影響很多,遠比大家想像的複雜,光是跌倒骨折、臥床造成的後遺症就夠傷腦筋了。幸運的是,如果提早篩檢跟注意,透過營養補充跟合適的運動至少三個月,能夠減少很多肌少症對健康的不良連鎖反應。

本文的醫療顧問:吳易澄醫師

吳易澄醫師擅長運動醫學與 肌少症 的照護

簡歷

  •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
  • 聯新國際診所醫務主任
  • 高雄國訓中心合作駐診醫師
  • 復健專科、骨鬆專科、疼痛專科醫師
  • 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(TASM)監事

主治項目

  • 各式運動傷害
  • 五十肩與退化關節炎
  • 增生注射治療
  • 超音波導引注射
  • 肌少症與運動訓練

吳易澄醫師的游泳復健筆記

延伸閱讀:
聯新運醫中心吳易澄醫師|用運動探究醫學,用醫學推廣運動
肌少症菜單|肌少症病人的營養補充要點
肌少症運動處方|有氧、阻力運動雙管齊下改善肌少症
肌少症常見徵兆有哪些?一篇教你如何自我檢測和改善,延緩老化速度
老年人該如何維持健康|你必須要知道的營養攻略!

[doctor_info doctor_id=10]